-
時間:
2023/07/18
-
來源:
多彩貴州網
貴州畢節黔西市新仁鄉。晨起,化屋村村民楊清鑫推開窗戶,就能看見鴨甸河水銜遠山奔流而來,匯入烏江。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
臨烏江而居的村民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世代以打魚為生。2018年開始,毗鄰烏江源百里畫廊風景區的化屋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十年禁漁要求,全面取締網箱養殖。
5年來,化屋村這一方山水有了怎樣的改變?

風景秀麗的化屋村
退漁:碧水重回六沖河
楊清鑫祖輩都是化屋村人,年幼時常和玩伴在淺灘嬉戲,長大一些就跟著父親行船于水上。
10多年前,游客日漸增多,農家樂批發魚,外來客購買魚。旅游旺季,楊清鑫捕的魚根本不夠賣;如淡季,魚又賣不完。于是,楊清鑫在烏江支流六沖河上支起網箱,若魚有富余,就倒入網箱圈養起來。
同在那些年,為解決水庫區移民生計問題,貴州多地興起網箱養魚。楊清鑫所在的化屋村,因毗鄰烏江源百里畫廊風景區,對于網箱養魚一事,不鼓勵亦未明令禁止。
陸續有村民參與網箱養殖。楊清鑫和妻子也將網箱規模擴大,并購買魚苗來投放。1個網箱30多平方米,能養數千條魚,“6個網箱,年收益近20萬!
據化屋村村委會統計,2018年,貴州在烏江全域啟動取締網箱養殖工作前夕,化屋村網箱養殖戶達18家。
取締網箱,是化屋村黨支部副書記楊香連干基層工作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盡管楊香連再三解釋,“退網箱”是為了保護環境,但村民一時半會兒都接受不了,“養了近10年的魚,怎么突然就違規了?”
養殖戶們以沉默抗爭過,也在楊香連走村入戶的路上圍堵過。2個月后,化屋村1000多平方米的網箱還是被取締了。
按規定,擁有捕魚船的人家,每戶只能保留1艘自用渡河的小船,“登記下來共有42家。這個數量會逐漸減少,用壞了就不可再申請!睏钕氵B說。
當村委工作人員將專業捕魚船沒收時,楊清鑫心里不是沒有怨氣的。

烏江支流六沖河上,游船已進入規范化管理
那段情緒低沉的日子,他常坐在小院里發呆,養魚的點滴歷歷在目:每當將飼料投入網箱,水面上就會漂起一層薄薄的油污。隨著殘渣剩餌、魚體排泄物增多,水體逐漸渾濁,每年起碼有10%的魚因缺氧死去。
“那時水里時常散發腥臭味!逼鋵,楊清鑫和妻子也“感覺到了不對”,但當時不知該如何改變?粗媲霸痪W箱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江面,恢復了清波浩渺的氣勢,楊清鑫忽然就“想通了”。

家門口的河流恢復清澈,楊清鑫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巡河:漁民變身“清道夫”
再次穿好救生衣、解開船錨、搖動船槳駛離岸邊,昔日漁民楊清鑫,變成了守護烏江碧水的“清道夫”。
從六沖河化屋碼頭出發,至鴨池河大橋一帶,約20公里河面,行船往返需1小時,但因途中要打撈不少漂浮物,楊清鑫兩口子常常要花上7、8個小時。
漂浮物大都是空礦泉水瓶等塑料品,其余還有浮葉、枯枝、死魚蝦等!5年前,多雨季節,水浪從上游裹挾而來的垃圾與枯枝布滿河面,導致行船困難!睏钋弼握f,盡管垃圾一年比一年少,但巡河仍不能停止。

楊清鑫兩口子每天都要巡護20多公里河道
如今最麻煩的是遭遇大風大浪。大浪能將長6米、寬1.5米的小船抬升1米多高。不過楊清鑫有經驗,大風來臨前,崖壁和樹枝會發出不同聲響,每當此時,他都會迅速將船行駛靠岸躲避。
今年入夏后,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蜂擁而至。某次巡河時,楊清鑫聽到乘船行于六沖河段的游客感慨“這兒山水太美了,我好想住在這里”。陽光灑向江面,粼粼波光就像楊清鑫雀躍的心情,“我們的化屋,我們的六沖河,原來如此令人向往!
“現在發現,當年退網箱是正確的,每天的辛苦也是值得的!睏钋弼握f,2020年以后,長江流域全面禁漁,村里從未發生過偷捕魚類現象。轉產上岸的村民們,都投身旅游業,化屋村碼頭也對游船油污處置實行更嚴格的管理,比如啟用新能源船舶替代燃油型船舶。
2021年4月,畢節市轄區內的烏江流域的監測斷面由1個增至9個。每月畢節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人工取水一次,現場測量ph值、電導率、溶解氧、濁度、溫度五大參數,再將樣本帶回實驗室,化驗檢測總氮、總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含量是否超標。
“化屋村六沖河段水質常年穩定向好!碑吂澥猩鷳B環境監測中心一科負責人劉沛友說,經監測,畢節市轄區內的烏江流域監測斷面化的水質均保持二類標準,即全國性的水質標準,水質較為清潔、無臭味、適口性好,適用于城鎮供水及一般型食品加工用水。
新生:村民與山水雙向奔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化屋村早已深入人心。
近年來得益于化屋村旅游發展,不少早年外出務工的青壯年選擇返鄉。他們帶回來的,不僅是創業的熱情,還有對一方山水的珍惜。
村民楊龍曾在福建工作,休息日總相約朋友去近郊游玩。那兒的村寨,農家庭院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種滿枇杷等果樹。游客絡繹不絕,村里人做起生意,不管是售賣水果,還是操持餐飲,都顯得充實而富足。
“這才是我心中美麗鄉村的樣子!睏铨埾肫鸶赣H催他離家務工,神情里滿是對故園“耕地少,養家難”的焦慮,“我們化屋村,也可以吃‘旅游飯’!”

村民楊龍的民宿坐落于六沖河邊
從福建回到化屋村,楊龍在烏江觀景臺附近賣涼面、烙鍋等小吃,他特別在意環境的保護,收攤前總會將附近打掃干凈。
從小攤起步,楊龍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后來將老宅基地的房子租給旅游公司,又在六沖河邊新建了樓房,成為民宿老板。每年夏季,楊龍家民宿14間房供不應求,游客最多時,月收入能達8萬元。
化屋村還有20多戶村民開起了民宿,此外還有多處農家樂、小攤販。楊龍說,這一片湖光山色,助大家開啟了新的生活模式,過上了更好的日子,化屋,也越來越像他曾經羨慕過的沿海鄉村。
楊龍的民宿就坐落于六沖河邊,從樓頂望向江面約200多米的距離。風平浪靜時,甚至可用肉眼看見魚兒在水中曳尾。
一天,楊龍發現江水顏色和以往有差異,他就去村委反應:“六沖河是不是被污染了?”
化屋村村委隨即查看系統,水質在線監測浮標傳回的數據并無異樣。觀察許久,楊龍仍有些擔憂,于是托人請來當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取水化驗,得到“無污染”結果后方才放心。
楊香連說,村民們更緊張環境問題,并倒逼著村委推行更好的環保措施。
目前,化屋村依托“5G+數字鄉村統一平臺”,在河流沿線布設了24個攝像頭,并附帶“云喇叭”,一旦發現游客偷捕、亂扔垃圾、下河游泳等違規行為,“云喇叭”就自動喊話制止!坝写蠹业暮亲o,有大數據的幫忙,化屋村,定會永遠水清岸綠!
本網記者:李思瑾 吳 蔚
一審:曹 軼 王 琰
二審:林 萌
三審:黃桂花
四審:陳 麟